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

〈八佾3〉

〈八佾3〉子曰: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」

本章就三個關鍵字:仁、禮、樂。主旨也很清楚,說的就是「禮」和「樂」都要以「仁」作基礎。所以,最終的關鍵就落在「仁」這個概念上。其實,這裡提到的三項少了另外一項「義」,這四項齊全才是另一種意義的「孔門四科」,或者是顏淵問過孔子的「成人之行」(《說苑》〈辨物1〉和《孔子家語》〈顏回3〉)。﹝有空可以慢慢品味附錄所引用的文獻﹞

雖然這裡完全沒提到人名和場合。可是皇侃的注早就認為這章說的還是「季氏」:「季氏僭濫王者禮樂,其既不仁,則奈此禮樂何乎?」王夫之反對這種說法:「僭者,非其所可用之禮樂,失在禮樂。此失在仁不仁,則雖其可用之禮樂,而私欲錮蔽之人,傲慢乖戾,氣息已成,則與禮樂全不相應,有文無情,終不成禮樂也。」可是,不正是因為「季氏」這樣的人「不仁」,才會濫用禮樂,禮樂已經無法約束他們行仁,徒然成為供人觀賞的展演而已?

這裡的「而」當「若是」解,不當「能」字解。

「仁」在《論語》中出現了一百多次,許多人希望找出這其中的共同點來給它下個定義,都很難得到大家的信服。我最近閱讀一些和「全球倫理」相關的文獻,發現他們的有些發現可以挪用到這裡:這些世界級的宗教家和哲學家坐在一起開過好幾次會議,總結了世界上各文化最低的共同接受的原則只有兩項:一個是「人道原則」:把人當人看,要尊重不同性別、種族、宗教、文化的人的信仰價值等等;一個是「恕道原則」:積極來說是「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」,消極來說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我覺得這兩項原則就很清楚表明了孔子說的「仁」。說白了也就是一種「修己安人」這樣的、理想的人際關係。

《詩經》開頭的第一篇,從男女關係開始,就講到這種「仁」-「禮」-「樂」三位一體的關係,是愛情社會學的老祖宗:

關關雎鳩、在河之洲。
窈窕淑女、君子好逑。
參差荇菜、左右流之。
窈窕淑女、寤寐求之。
求之不得、寤寐思服。
悠哉悠哉、輾轉反側。
參差荇菜、左右采之。
窈窕淑女、琴瑟友之。
參差荇菜、左右芼之。
窈窕淑女、鍾鼓樂之。

雖然歷來的解說對於君子是否最後求到了淑女有不同的解釋,但是一致的看法是不管求到與否,都要以禮樂相待,這樣才是一個做人(仁)的起點。

「不仁者」不只是「禮」和「樂」的問題,也有「約」(貧窮)和「樂」(快樂)的問題。〈顏淵2〉子曰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」

學做人就從做仁人開始。


附錄

〈顏淵2〉子曰: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」

〈顏淵1〉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顏淵曰:「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
〈衛靈公29〉子曰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

《孟子》〈離婁上27〉孟子曰:「仁之實,事親是也;義之實,從兄是也。智之實,知斯二者弗去是也;禮之實,節文斯二者是也;樂之實,樂斯二者,樂則生矣;生則惡可已也,惡可已,則不知足之蹈之、手之舞之。」
《孟子》〈盡心上21〉孟子曰:「廣土眾民,君子欲之,所樂不存焉。中天下而立,定四海之民,君子樂之,所性不存焉。君子所性,雖大行不加焉,雖窮居不損焉,分定故也。君子所性,仁義禮智根於心。其生色也,睟然見於面,盎於背,施於四體,四體不言而喻。」
《荀子》〈大略21〉親親、故故、庸庸、勞勞,仁之殺也;貴貴、尊尊、賢賢、老老、長長、義之倫也。行之得其節,禮之序也。仁、愛也,故親;義、理也,故行;禮、節也,故成。仁有里,義有門;仁、非其里而處之,非仁也;義,非其門而由之,非義也。推恩而不理,不成仁;遂理而不敢,不成義;審節而不和,不成禮;和而不發,不成樂。故曰:仁義禮樂,其致一也。君子處仁以義,然後仁也;行義以禮,然後義也;制禮反本成末,然後禮也。三者皆通,然後道也。

《禮記》〈禮運29〉故禮之於人也,猶酒之有蘗也,君子以厚,小人以薄。故聖王修義之柄、禮之序,以治人情。故人情者,聖王之田也。修禮以耕之,陳義以種之,講學以耨之,本仁以聚之,播樂以安之。故禮也者,義之實也。協諸義而協,則禮雖先王未之有,可以義起也。義者藝之分、仁之節也,協於藝,講於仁,得之者強。仁者,義之本也,順之體也,得之者尊。
《禮記》〈禮運30〉故治國不以禮,猶無耜而耕也;為禮不本於義,猶耕而弗種也;為義而不講之以學,猶種而弗耨也;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,猶耨而弗獲也;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,猶獲而弗食也;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,猶食而弗肥也。
《禮記》〈樂記10〉樂者為同,禮者為異。同則相親,異則相敬,樂勝則流,禮勝則離。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。禮義立,則貴賤等矣;樂文同,則上下和矣;好惡著,則賢不肖別矣。刑禁暴,爵舉賢,則政均矣。仁以愛之,義以正之,如此,則民治行矣。
《禮記》〈樂記17〉天高地下,萬物散殊,而禮制行矣。流而不息,合同而化,而樂興焉。春作夏長,仁也;秋斂冬藏,義也。仁近於樂,義近於禮。樂者敦和,率神而從天,禮者別宜,居鬼而從地。故聖人作樂以應天,制禮以配地。禮樂明備,天地官矣。
《禮記》〈仲尼燕居3〉子貢退,言游進曰:「敢問禮也者,領惡而全好者與?」子曰:「然。」「然則何如?」子曰:「郊社之義,所以仁鬼神也;嘗禘之禮,所以仁昭穆也;饋奠之禮,所以仁死喪也;射鄉之禮,所以仁鄉黨也;食饗之禮,所以仁賓客也。」
《禮記》〈儒行18〉溫良者,仁之本也;敬慎者,仁之地也;寬裕者,仁之作也;孫接者,仁之能也;禮節者,仁之貌也;言談者,仁之文也;歌樂者,仁之和也;分散者,仁之施也;儒皆兼此而有之,猶且不敢言仁也。其尊讓有如此者。
《孔子家語》〈儒行解18〉夫溫良者,仁之本也;慎敬者,仁之地也;寬裕者,仁之作也;遜接者,仁之能也;禮節者,仁之貌也;言談者,仁之文也;歌樂者,仁之和也;分散者,仁之施也。儒皆兼而有之,猶且不敢言仁也;其尊讓有如此者。
《禮記》〈聘義12〉子貢問於孔子曰:「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玟者何也?為玉之寡而玟之多與?」孔子曰:「非為玟之多故賤之也、玉之寡故貴之也。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:溫潤而澤,仁也;縝密以栗,知也;廉而不劌,義也;垂之如隊,禮也;叩之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詘然,樂也;瑕不掩瑜、瑜不掩瑕,忠也;孚尹旁達,信也;氣如白虹,天也;精神見於山川,地也;圭璋特達,德也。天下莫不貴者,道也。《詩》云:『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。』故君子貴之也。」
《說苑》〈辨物1〉顏淵問於仲尼曰:「成人之行何若?」子曰:「成人之行達乎情性之理,通乎物類之變,知幽明之故,睹遊氣之源,若此而可謂成人。既知天道,行躬以仁義,飭身以禮樂。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,窮神知化德之盛也。」
《孔子家語》〈顏回3〉顏回問於孔子曰:「成人之行若何?」子曰:「達于情性之理,通於物類之變,知幽明之故,覩游氣之原,若此可謂成人矣。既能成人,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,成人之行也,若乃窮神知禮,德之盛也。」
《易經》〈序卦30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,有萬物然後有男女,有男女然後有夫婦,有夫婦然後有父子,有父子然後有君臣,有君臣然後有上下,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。